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1. 表面上的磁面板最好是进口的!如果质量不好,一回之后就会发黄。
  2. 电源插头最好是三项的!两项的电磁炉最好不要买!
  3. 拿起来感觉一下重量,一般来说重一些的比较好!
  4. 调火候的方式最好是拉杆的,可以方便的自由的调,如果是按键的就比较麻烦了,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坏掉!
  5. 电磁炉是在高温下做业所以不能等同于电视,冰箱等电器,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个售后服务好一些的厂家!电磁炉是我知道的电器中返修率最高的电器!
  6. 家庭用的最好是1800W以上的!



微波炉的原理

微波炉的原理

顾名思义,微波炉就是用微波来煮饭烧菜的。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 :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微波炉正是利用微波的这些特性制作的。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可以阻挡微波从炉内逃出,以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微波炉的心脏是磁控管。这个叫磁控管的电子管是个微波发生器,它能产生每秒钟振动频率为24.5亿次的微波。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波,能穿透食物达5cm深,并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之运动,剧烈的运动产生了大量的热能,于是食物""熟了。这就是微波炉加热的原理。用普通炉灶煮食物时,热量总是从食物外部逐渐进入食物内部的。而用微波炉烹饪,热量则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所以烹饪速度比其它炉灶快410倍,热效率高达80%以上。目前,其他各种炉灶的热效率无法与它相比。而微波炉由于烹饪的时间很短,能很好地保持食物中的维生素和天然风味。比如,用微波炉煮青豌豆,几乎可以使维生素C一点都不损失。另外,微波还可以消毒杀菌。 使用微波炉时,应注意不要空"",因为空""时,微波的能量无法被吸收,这样很容易损坏磁控管。另外,人体组织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定要在磁控管停止工作后,再打开炉门,提取食物。 摘自《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微波炉的基本结构
  1.  安全联锁开关——确保炉门打开,微波炉不能工作,炉门关上,微波炉才能工作。
  2. 视屏窗——有金属屏蔽层,可透过网孔观察食物的烹饪情况。
  3. 通风口——确保烹饪时通风良好。
  4. 转盘支承——带动玻璃转盘转动。
  5. 玻璃转盘——装好食物的容器放在转盘上,加热时转盘转动,使食物烹饪均匀。
  6. 控制板——控制各档烹饪。
  7. 炉门开关——按此开关,炉门打开。
详细工作原理
  1. 炉腔。炉腔是一个微波谐振腔,是把微波能变为热能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空间。为了使炉腔内的食物均匀加热,微波炉炉腔内设有专门的装置。最初生产的微波炉是在炉腔顶部装有金属扇页,即微波搅拌器,以干扰微波在炉腔中的传播,从而使食物加热更加均匀。目前,则是在微波炉的炉腔底部装一只由微型电机带动的玻璃转盘,把被加热食品放在转盘上与转盘一起绕电机轴旋转,使其与炉内的高频电磁场作相对运动,来达到炉内食品均匀加热的目的。国内独创的自动升降型转盘,使得加热更均匀,烹饪效果更理想。
  2. 炉门。炉门是食品的进出口,也是微波炉炉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要求很高,即要求从门外可以观察到炉腔内食品加热的情况,又不能让微波泄漏出来。炉门由金属框架和玻璃观察窗组成。观察窗的玻璃夹层中有一层金属微孔网,既可透过它看到食品,又可防止微波泄漏。由于玻璃夹层中的金属网的网孔大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所以完全可以阻挡微波的穿透。为了防止微波的泄漏,微波炉的开关系统由多重安联锁微动开关装置组成。炉门没有关好,就不能使微波炉工作,微波炉不工作,也就谈不上有微波泄漏的问题了。为了防止在微波炉炉门关上后微波从炉门与腔体之间的缝隙中泄漏出来,在微波炉的炉门四周安有抗流槽结构,或装有能吸收微波的材料,如由硅橡胶做的门封条,能将可能泄漏的少量微波吸收掉。抗流槽是在门内设置的一条异型槽结构,它具有引导微波反转相位的作用。在抗流槽入口处,微波会被它逆向的反射波抵销,这样微波就不会泄漏了。由于门封条容易破损或老化而造成防泄作用降低,因此现在大多数微波炉均采用抗流槽结构来防止微波泄漏,很少采用硅橡胶门封条。抗流槽结构是从微波辐射的原理上得到的防止微波泄漏的稳定可靠的方法。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的格兰仕微波炉所采用的就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抗流槽结构和生产工艺,加上其开发研制的多重防微波泄漏技术,使微波泄漏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电气电路。电气电路分低压电路、控制电路和高压电路三部分。高压变压器次级绕组之后的电路为高压电路,主要包括磁控管、高压电容器、高压变压器、高压二极管。
  4. 磁控管。磁控管是微波炉的心脏,微波能就是由它产生并发射出来的。磁控管工作时需要很高的脉动直流阳极电压和约34V的阴极电压。由高压变压器及高压电容器、高压二极管构成的倍压整流电路为磁控管提供了满足上述要求的工作电压。高压变压器初级绕组之前至微波炉电源入口之间的电路为低压电路(也包括了控制电路),主要包括保险管、热断路器保护开关、联锁微动开关、照明灯、定时器及功率分配器开关、转盘电机、风扇电机等。
  5. 定时器。微波炉一般有两种定时方式,即机械式定时和电脑定时。基本功能是选择设定工作时间,设定时间过后,定时器自动切断微波炉主电路。
  6. 功率分配器。功率分配器用来调节磁控管的平均工作时间(即磁控管断续工作时,“工作”、“停止”时间的比例),从而达到调节微波炉平均输出功率的目的。机械控制式一般有36个刻度档位,而电脑控制式微波炉可有10个调整档位。
  7. 联锁微动开关。联锁微动开关是微波炉的一组重要安全装置。它有多重联锁作用,均通过炉门的开门按键或炉门把手上的开门按键加以控制。当炉门未关闭好或炉门打开时,断开电路,使微波炉停止工作。
  8. 热断路器。热断路器是用来监控磁控管或炉腔工作温度的元件。当工作温度超过某一限值时,热断路器会立即切断电源,使微波炉停止工作。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metro-海阔天空-高清mv.720p

《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

《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

  依据传统要求,我将对法座和佛像三顶礼。请跟着我做。我们从读《心经》开始。首先请用中 文读。〔听众读《心经》〕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有这个机会谈论伟大、深奥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希望你们也如此认为……当世界其他地方忙于战争和杀戮 时,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自己何其有幸,能在这样的场合中,有或许短暂但却非常有意义的时间,来谈论最根本精要的事——智慧。首先,我必须说我绝没有资格谈论 圆满智慧。任何人要谈论圆满智慧,我认为,必须至少对圆满智慧有稍微的成就。因此在教授开始前,为了保险起见,我想先对各位声明,我没有那样的成就,因为 我不想让各位的期望落空。

  因此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今后几天我将谈论般若波罗密多。通 常我们没有(将刚才念诵的《心经》加以)逐字解说的习惯。大部分是由在寺庙的僧尼和在家居士等修行者念诵。这是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经里最短、最精华的一部经 典。比这繁复的版本称为《般若八千颂》,有八千个偈颂。

  然后有《两万颂》 (《两万五千般若》),两万个偈颂。还有般若经十二册。我刚刚所引述的那些全都是佛陀本身讲的话。如果那还不足的话,我们还有所有对《般若波罗密多经》的 释论与评论。光是藏文版,就有约……大概是一千册。全部都只在讲一件事,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我时常感觉到,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如果我们能使佛 教变得简单,像“佛教徒不应该吃鸡”、“佛教徒一生中必须至少朝圣菩提迦耶一次”、“佛教徒必须穿袜子把脚包住”,我肯定今天佛教一定十分兴盛。但不知道 是幸还是不幸,佛教并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大乘佛教。

  因此佛教并非只是不吃牛肉。佛教不是只去庙里烧根香。佛教并非只是主张非暴力 和带有微笑的面容。这个主题——智慧,使一切复杂化。但如果您真正地追求智慧之道,这也是简化一切的关键。伟大的龙树说:“对那些能接受空性的人而言,一 切皆是可接受的。”无论如何,接下来三天,我们将试着谈论深奥的智慧。请大家保持这样的动机,来听法是为了能让自己和其他人开悟。这样至少您的周末不会被 浪费。否则,外头多的是美好的事情可以做呢。

  首先,让我们从什么是智慧谈起。用英文“wisdom”这个字,作为梵文 “Prajna”的翻译并非十分精确。看梵文“Prajna"字,“Jna”是“心”,“能知的东西”,而“Pra”这个字让它变为“殊胜”的意思。 “Excellent mind”“殊胜的心”或“excellent cognition”“殊胜的知”,我们甚至没有谈及……

 首先,我们来谈论“心”。在佛教,特别是在大乘佛教,心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有训练心的所有这些方法。毕竟,是我们的心投射出事物来的。是我们的心有着各式各样的感受与投射的,是我们的心产生投射和具有各式各样想象的。

 当我们的心被愤怒染污并 以这愤怒看着别人时,你投射出的现象叫做“敌人”,或你所厌恶的人。因此训练心智十分重要。但这里我们不仅是谈论心,我们还要谈“殊胜的心”,不仅是“殊 胜的心”,我们谈论的是“般若波罗密多”——是比殊胜更卓越的心。我们姑且将“般若波罗密多”翻译为“卓越的智慧”。

 什么是卓越的智慧?我认 为目前最容易的理解方式也许是,智慧是处于极度正常状态下的心。当心完全正常的时候,那就是智慧。这对我们现在来说是个人问题,因此不要直接跳到“正常心 即智慧”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必须定义什么是“正常”和什么是“不正常”。对某些人正常的东西对其他人就不一定是正常的了。

  对一些人而言,皮裤、 皮鞭和铁链是正常的。对其他人而言,那是完全不正常的。有些事对某个文化来说是正常的,对另一个文化来说却又是不正常的。对某个文化来说是禁忌的,对另一 个文化来说就不是禁忌了。并且说实在的,不仅是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昨天认为是正常的到了今天却变成是不正常的了。

  昨天,当你爱上某人, 对你而言,那人的气味是美好的。别人也许认为,那真是一个令人作呕的气味。但对于恋爱中的你,就认为一切是完美的,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今天你变了心,不再 爱这个人。实际上,你开始对这个人产生某种反感。因此他以前的好气味就不再是好气味了,你开始讨厌他/她。这就是事情的经过,这是正常的。当你不再喜欢某 个人,过去曾经好的也已经不再是好的了。那很正常。所以要定义“正常”是非常困难的。

  对你们之中许多人和我 而言,像我们这样的人都是在孔子的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数千年来我们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发展出判定正常的一套标准。因此我们怎么来判断智慧,绝对的正 常?我们该怎么判断这个正常?要如何测量?这是事情开始变得复杂的地方。广泛而言,我们可以说,当情绪染污了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伴随着情绪,这心就是 不正常的。

 所以结论是什么?结论是 我们都是疯狂的。我们都是不正常的,全都需要看精神科医生。只要你有情绪,你就不正常,因此你就是疯狂的。从圣者的观点来看,我们是疯狂的。看我们做的 事。我们做的事就是很疯狂,很不正常的。就像……你需要买东西……举例来说你要去购物。你购物的方式好像是你还要再活两千年似的。对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 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再活四十年,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们买到好像要活得长生不死一样。谈到购物,就是这样。还有我们吃的方式,那根本就是疯狂!

 我们吃其他动物的胃,就 好像那些动物不需要吃东西似的,所以我们可以吃它们的胃。并且还指称吃它们是对这个好,对那个好,对某些人非常好但对另一些人却非常不好。那是我们吃的方 式。然后,我们还有些人不吃,因为想要苗条。我们成千上万的人花费许多金钱设法变得苗条,同时却有成千上万的其他人因为没有食物可吃而濒临饿死。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我们目前坚持瘦即是美的想法。

 我们曾经历过小脚就是美的时期,那时候,大多数的女孩都会缠足。要是几百年后大家尽可能的撑大肚子,因为臃肿的腹部很少见,因此被视为非常性感美丽,那时候,如果真是这样,我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那就是我们届时认为美的依据。

  现在让我们来谈论财 富。如果我们有一半的文化是投入于时间、精力和专注力去让人相信“你所拥有的是不够的,你应该有这个那个的”,而另一半的文化则是不断地接受“你应该拥有 这个,你应该拥有劳斯莱斯,你应该拥有劳力士表”等等这些讯息,最后我们就会把自己带到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究竟富足的境地。因为即使当我们到达最高程度的富 裕时,还是会有人设法卖东西给你,告诉你“你还没有这样东西,你最好还有那样东西。”谈到宗教,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宗教本应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和谐。然 而以宗教为名所导致的流血冲突竟远比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牺牲总和更加惨烈。他们到现在还是这样做,这点我确信大家都知道。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神智正常 的。

 从圣者的观点来看,大家 都是不正常的,全都需要看精神科。但是你我这些在儒家社会长大的人,我想就连只是想到去看精神科医生,都是非常、非常丢脸的,难道不是吗?我听说中国人发 疯的时候,是不会去看精神科医生的。所以现在我们隐约地知道智慧是什么了。智慧是你不再有烦恼的参考点,没有烦恼,没有二元分别烦恼的状况。那就是不被希 望或恐惧染污的心。

 现在我们开始认为智慧是 一种抽象的东西,是几乎无法被使用的概念。这样的智慧,我们能达到吗?我们能实现吗?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有潜力吗?我们够资格去拥有它吗?智慧,特别在大 乘佛教中是很伟大的。他们说:“实际上,根本上,心的本质就是智慧。”因此你甚至不必去商店买。没人可以给你而且你永远也不会失去它。你一直保有它,只是 你必须去发现它。

 那么我们要如何发现智慧 呢?只要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通过“什么都不做”,你就可以得到智慧。但这“什么都不做”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实际上,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仁波切 以藏义读诵〕,他说他己发现了道,能引导到完全解脱境界的真理,但如果他说出来,没有人会了解。这指的是什么?他的意思是,真正的教法就是“不做任何 事”。切记!什么都不做。但是没有人会了解。即或今天当我对你这么说的时候,你们之中有些人还是会感到困惑。“他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因为你也许会认为, “喔!那很容易。我只要懒惰就好了,那就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啦。”然而并非如此,因为懒惰所做的事可多了,它会让你心生罪恶感以及变胖等等。

 所以“什么都不做”的概 念是很难明白、很难理解的。你今天晚上回去,你的非佛教徒朋友问你:“这位佛教老师说了些什么?”你回答:“喔!他教我们什么都不做。”这位朋友会认为你 真是浪费自己时间了。所以“什么都不做”是很困难的。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很困难、很难加以执行的,那就是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现在这个时代,到处讲究 人权,这项权利,那项权利,个人权利,我完全有权利去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应该实际的这样去做看看,只要脑中一想到要做任何事情,就随心所欲去做, 即使只有五分钟。这真的很难做到。如果你能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有那种能力的话,你就已经解脱了。

 我肯定大家想要做这个和 那个的,但总有某些事情会妨碍你。“喔!不,我应该做个好的新加坡人,我应该做个好公民,我应该做个好的中国人,我应该做个好儿子,好父亲,好母亲。”所 有这些观念都会阻止你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所以,不做任何事和做一切想要做的事都是困难的。因此现在的选择是什么?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 说:“为了到达正常的状态,我们应该修行不正常的状态。”接下来就是剃发、吃素等等看似仪式化的佛教法门出现了。

 例如,此刻我正好坐在大 佛像前面。造佛像是一项传统,即使只是观看佛像,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更不用说造一尊佛像了。然而佛在《金刚经》里说,〔仁波切用藏语念诵〕若以色见我, 是人行邪道。我不是曾经说过吗?佛教是很复杂的。真的,我们真的应该简化佛教。例如,身为佛教徒,就应该不吃鸡肉,一生中至少去菩提迦耶一次,我认为那听 起来还挺吸引人的,或者是午餐后必须要休息五分钟,诸如此类的,这样我们就会有很多跟随者了。

 无论如何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所有这些看起来像是宗教形式的东西,烧香、剃发之类的,都是不正常时所行之道。这些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我们不知如何实修“不做任何事”。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才行,所以才会得到这类的教法。

 假使剃发不是仪式,而是 最必要的,是究竟之道,那么我们所有的人就要向吉利牌刮胡刀顶礼了。那很容易,特别是在现在,也许还可以用程序化的方式剃头,让头发甚至长不出来。我所要 讲的是,佛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习俗、超越传统、超越咒语、超越所有的念诵、超越吃或不吃肉等等的规定;但为了教这一点,我们却必须具足这一切形式。

 可悲的是来听法的人们, 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到智慧的精要。剃发之类的种种仪式只是得到智慧的方便法门,但人们却被仪式冲昏了头,而不去真正追寻智慧。当朋友问你“身为佛教徒你都做 些什么?”的时候,你不去谈论智慧,反倒说:“身为佛教徒,我们吃素。”结果素食反而比智慧重要。

 顺带一提的是,我不是在 发一个许可证。虽然我们西藏佛教徒吃肉,但我们并非在发许可证,允许我们佛教徒吃肉。大多数的西藏佛教徒吃肉,如果你问我,坦白说,我会说他们是不好的。 他们不应该吃肉的,他们只不过是不精进,不自律而已。因此在佛教中真正重要的是,智慧超越一切。布施、慈悲、持戒,这一切都是次要的。事实上,慈悲、精 进、布施等概念,如果没有了智慧在,就变成是痛苦的折磨。你可以严守一个戒律,但如果你没有智慧,那这样的持戒就只会膨胀你的自我。这并不是我所杜撰的, 我要引述寂天菩萨的一段话。〔仁波切用藏语念诵〕

 他说:“所有这些菩萨的 特质,譬如布施、持戒等等,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智慧。”我们将会谈论这智慧。经义从“如是我闻”开始,代表这实际上是后来由阿难尊者口述和 由阿罗汉们所集结而成的。其中“如是我闻”的“我”在这里是指阿难。而“一时”这个词也有很多意思,因为他说的是“在某个时刻”,而不是“一切时刻”。他 在其他的时候给了其他教法,但在这一次,他教了这部《心经》。

《心经》是在哪里教的呢? 灵鹫山。不要认为灵鹫山像是五星级旅馆或一间综合会议室,它只是个山峰,那里甚至连瓦片都没有整齐排放好。它看起来像一座被遗忘的花园,由一位差劲的园丁 照顾着。但不管你喜欢与否,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对大乘的人而言,那里就是一切事情开始的地方。

 在那时,不仅聚集了很多的出家僧众,而且还聚集了很多的在家居士。那是个相当重要的论述。我不会讲太多细节,因为太长了。

 无论如何,所有这些论述都有许多要点。你看,其中的一个原因……一般来说声闻乘甚至很难相信大乘是佛的开示。而这些要点相当重要,因为记住教授而口述的人是声闻乘的罗汉——阿难,并且还有出家众以及在家众这二众作为证人。

 有件非常有趣的事,虽然《心经》被认为是佛的开示,但实际上这部经并非由佛亲口宣说的,而是他两位弟子之间的对话录。舍利弗感到好奇,他有股冲动急着想要发问,真的很想问,真的很好奇。

 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讲 法。他很心急,出自于真正的好奇而发问。但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来说,那好奇心实际上是佛的加持,当时佛就坐在那里入甚深光明的深妙禅定。这里又是一则非常 重大的讯息。记得吗?我们刚才提到的:“不做任何事,甚至‘不说话’”。谁在“不说话”?佛本身。他坐着,处于禅定,无言无语。

 但如果他完全不说话,那么我们就不会听见任何教法,也不会有《心经》了。所以还是有一点谈话,这是由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弗进行的。后来,只有在最后,佛陀才从禅定中起来,说道:“善哉!善哉!如是,如是。”

 因为我们无法借由做某件事而证得空性,也无法使用言语文字去传授空性。因此佛的“静默无言”就是我们在大乘中认为的“大哉说”。我想我们今天就到此为止,如果我们明天仍然活着的话,将继续教后面的部分。如果想发问,我今晚可以接受三个问题。

 

  问:您花了很多时间给智慧定义。然而有句谚语说“无知是福”,或许智慧不是人人想要的特质。

  答:非常好,的确,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论点。你说“或许这不是一个想要的特质”,这不是你所说的吗?“想要的特质”,非常好的论点。但问题是,所谓“想要”的定义一直在改变。

  特 别是在这些日子……人们至少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会对于什么是可欲之物,以及可欲之物的特质何在形成一种概念。现在,说变就变。例如像音乐……爵士乐,突然 又流行饶舌乐,然后又突然流行电子音乐,迷幻电音,嘻哈音乐,近来又蹦出嘻哈饶舌痞子天王阿姆的音乐。要定义什么才是可欲之物是很困难的。当我们谈论爱好 时,我们就在使用一些参考点。可欲之物的特质是什么?这也一直在改变。之前我所谈论的美丽,那是人们想要追求的,但何谓美丽?这个概念也一直在改变。昨天 令人想要追求的事物,今天已经不再一样。这是为什么……你是正确的!乍看之下,从烦恼的角度来看,从我们染污的、烦恼的角度来看,根本看不出智慧有什么值 得人去追求的地方。真正想要依我们的标准所谓好好享受人生的人,有谁会想要……我们何苦要去想要有智慧呢?我们何苦要去证悟呢?你说得没错!举个例子,佛 教徒说当我们达到证悟,即最后我们真正拥有完全的智慧的时候,你就会有全知的能力,意味着你可以在剎那间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那会是何等乏味的生 活啊?你将永远无法享受一部侦探片。你该如何看悬疑片呢?整个看悬疑片的乐趣就在于你得猜测,而你不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知道最后结局的时候,你就 有满足感。但当你在剎那之间就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情,那就没必要去看恐怖片了。这就是为什么它不具吸引力的地方,佛教的证悟是不具吸引力的。不仅佛教之 道是不简单的,它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具吸引力的。

 当然也有相对教法,譬如《阿弥陀佛经》,经中描述阿弥陀佛净土充满莲花,有着各种庄严,但这些都只是象征性的教法。佛教甚至不能保证你上天堂后得到一个处女。重点是什么呢?你开始稍微了解佛教了。一位伟大的禅宗大师说道:“如何是禅定?云何为法门?一切无为也。”

 这能有什么好处?没好处,没任何好处。但如果你真正仔细去思考,这“没有好处”和“一切无为”正是最大的解脱。开示中将会教到这一点。〔仁波切用藏语念诵〕“无所得,亦无所失”

 

 问:仁波切,您说有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众,他们都是菩萨吗?

 答:是的。

 

 问: 有关这个论点,像“一切无为”,我认为它值得更加清楚地定义。我认为西藏的哲学家和佛教圣者把这个题目变得相当复杂化,高度复杂化。有些人认为,一切无为 有点像非肯定的否定,您们西藏人称为〔mega〕。一些人认为,这是肯定的否定〔maiga〕。其他人大概认为,这是两个的组合,或两者都不是。您对于这 个问题的观点如何?

 答:嗯,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达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它本身就已经非常复杂了,因此让我们不要让它更加复杂化。举个例子,我们来谈禅定。禅定实际上就是一个真正一切无为的好例子。

 想 想,通常当你受到忧郁、悲伤、愤怒或任何不安情绪折磨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立刻做一些事,像是看电视。如果无效,就看报纸,打电话给朋友,开一个轰趴 派对等等。因为它的效果就像是注射止痛剂一样,让你的注意力由痛苦中转移掉。基本上,那是一种欺骗。你的愤怒或嫉妒还是原封不动地在你心头,而你只是放了 一些玛撒扭综合香料在上面。

 在禅定期间,你做什么?基本上你什么也不做。愤怒来,您只是“观照”着。我使用“观”这个字眼只是为了沟通,好像你必须做“观”这个动作。当然,你不用“做”……像看电视等等,你就只是坐着,什么事都不做。此外,你也不介入自己正在想的事情。

  因 为假如你介入其中——比方说你正在禅修,有个念头出现了,然后你介入那个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所谓的“做一些事”。你连那样的举动都没有。如此就能 让你的念头独自静下来,不被搅动,那么你所有的情绪就会安定下来。通常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搅动情绪,一直在搅动它。实际上我们是自己的最佳搅拌器。而且 我们是自制的最佳混合果汁。谁知道这杯混合果汁里有什么东西在?今晚到此为止。


出离



出离
宗萨钦哲仁波切
晨雾中的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
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
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
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
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
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
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
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
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
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
你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
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
在晚饭之后。但你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
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
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
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
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
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
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

如果是的话,
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
并不只是 不抽烟 不喝酒 或 不打牌,
那只是开始。

所谓出离,
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
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
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
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
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
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
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
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
那么说明你执着于一个相反的观点。
这个观点奴役着你,所以你会不舒服。

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
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
或是谁说的,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
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

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
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
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

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
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
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
例如,你请的临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
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

你很不喜欢她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
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
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也会生气。
那是因为你执着于古老的审美观。

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着于每个人必须
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
还有一个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
和你所期待的一样的临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你可能必须不断地更换临时工,
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老婆的原因。

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一个照
你说的方式去擦桌子的临时工,
但你很快会发现,她上厕所的时候居然忘了冲马桶。

因此,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
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
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
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
为什么会生气。

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
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着的东西。

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有的执着。

你可能因为任何事情生气,
你可能因为公共汽车开的太慢而生气.

可能因为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而生气
(她把东西放哪了?她总是乱放东西)

甚至可能因为你想让他生气的人不生气而生气。
这说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
你可能还是未能了悟空性,
也不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

但你还是和过去有所不同,
过去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而现在你已经可以容许很多
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
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较咸的菜而不会抱怨。

所谓完美主义者,也就是说,
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你希望住在墙壁是天蓝色的屋子里
如果不是,你就会睡不着觉。

你不喝桶装水之外的任何水,
你希望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茶,
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浓也不要太淡。

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坏处就是,
你会经常痛苦,
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
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
它们不会事事顺着你。

要让他们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你必须花很多时间。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
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

事实上,
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
一切都会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
你会变得非常强大。

你不再坚持必须住在有蓝色墙壁的屋子里,
不再坚持必须喝桶装水,
不再坚持必须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
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必须不浓不淡。

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
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阿弥陀佛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了解你的真伪菩萨


了解你的真伪菩萨


    有一位信仰观世音菩萨非常虔诚的信徒。有一天,遇到水灾,他爬上屋顶等待救援。大水一直往上涨,他就参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赶快救救我!

    不久,有人驾着独木舟前来,招呼他道:赶快上我的独木舟吧!,信徒坚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来相救,因此不理会来者。这划独木舟的只好走了。

    水涨到他的膝盖了。他又大叫:观世音菩萨,赶快救救我!,念完,远处有人驾着游艇过来,并招呼他上船。可是信徒仍然要等观世音菩萨,游艇也只好走了。

    水已涨到胸部了,信徒大声祈求:观世音菩萨,赶快救救我!,忽然空中来了一架直升机并且丢下绳子,要把他救离险境。信徒仍然不死心,非等到观世音菩萨出现不可,直升机也只有走了。

    信徒几乎灭顶,最后,幸好被济公禅师救起来。

    信徒向济公禅师抗议道:像我这样虔诚的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都不来救我呢?济公禅师对他说:你真是愚痴!菩萨驾独木舟来救你,你不肯,驾游艇来救你,你又不喜欢;最后赶紧用直升机来救你,你也不愿意。观音菩萨一再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在埋怨,实在是与佛无缘!

    最大的束缚,来自于执着,有了我执,必定无知,不了解真伪。